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编号:61976008);;安徽医科大学基金资助项目(编号:2022xkj111)
作者:贾国强;申向阳;袁悦;管之也;金斌;孙军;
关键词:发育性髋关节脱位;;CT;;坐骨;;厚度;;演变;;儿童
DOI:10.19405/j.cnki.issn1000-1492.2023.07.025
〔摘 要〕 目的 探讨1~15岁未经治疗的单侧髋关节发育不良(DDH)患儿坐骨骨性厚度的自然演变过程及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符合标准的329例单侧脱位未经治疗的1~15岁DDH患儿,在CT冠状面和轴面对坐骨进行取点连线分区,两侧Y型软骨中心连线为H线,两侧坐骨最下缘连线为b线,两连线中间部分被a线平分,由患侧至健侧,坐骨厚度冠状位定义为CL1-CL4,轴位定义为AL1-AL4。测量双侧不同截面、不同分区坐骨厚度、骺板厚度、髂骨厚度、股骨头骺商等,并进行相互比较和相关性分析。结果 冠状位坐骨厚度CL1-CL4在1~10岁时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增加,在11~15岁时坐骨厚度逐渐降低,骨性坐骨厚度CL1-CL4的范围为2.1~16.7 mm、3.3~18.9 mm、2.4~13.6 mm和3.0~14.9 mm。轴位坐骨厚度AL1-AL4在1~13岁时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增加,13岁时达到顶峰。骨性坐骨厚度AL1-AL4的范围为4.6~20.4 mm、2.5~17.2 mm、3.4~16.3 mm和2.4~14.2 mm。1~15岁各年龄段不同截面和不同区域患侧坐骨厚度均大于对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坐骨厚度和同侧相应的骺板厚度、冠状位髂骨厚度等呈正相关(r=0.427~0.681,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