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项目: 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2008085MH243)
作者:翟沐鑫;李萱;余涛;赵丽;于震;杨媛媛;
关键词:流产;;蜕膜化;;甲状腺激素受体
DOI:10.19405/j.cnki.issn1000-1492.2024.06.025
〔摘 要〕 目的评估自然流产患者蜕膜血管生成情况,并探讨自然流产患者蜕膜中甲状腺激素受体信号的表达改变。方法收集行人流术的孕妇蜕膜。以自然流产患者作为实验组,以社会因素行人流术的健康孕妇作为对照组,收集两组人群蜕膜组织。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蜕膜组织中甲状腺激素受体-α(THR-α)和THR-β的核转位情况,同时使用免疫组化法定位蜕膜组织中THR-α和THR-β的分布。Western blot测定蜕膜组织中Ⅱ型脱碘酶(DIO2)的蛋白表达水平,免疫荧光法定位DIO2在蜕膜组织分布并测定荧光强度。使用免疫组化,以CD34作为内皮标志物测定蜕膜血管密度。Western blot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1)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对照组与流产组在年龄、妊娠天数、TSH、T3、T4等基本资料中,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Western blot结果提示THR-α和THR-β蛋白核转位置下降,同时蜕膜组织免疫组化染色结果表明自然流产患者蜕膜甲状腺激素受体核转位减少(P<0.05)。Western blot结果表明流产组DIO2蛋白表达较对照组下降,提示自然流产孕妇蜕膜中,甲状腺激素代谢受到影响;免疫荧光实验结果显示流产组DIO2的荧光强度较对照组减弱(P<0.05)。免疫组化法CD34标记蜕膜小血管的结果显示,在流产组中,CD34+血管数量下降,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Western blot结果提示流产组和对照组中VEGFR-1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蜕膜局部甲状腺激素受体信号异常可能导致蜕膜血管生成减少,从而参与自然流产的发生。